文 | 山核桃
被极客们奉为圭臬的“科技教父”凯文·凯利曾在其著作《技术元素》里描述了这样一个“遥远的未来”:
“早晨还没起来,我就开始使用屏幕。梳洗完毕,我穿好衣服,站在衣柜的屏幕前,它显示红领带和我的衬衫比较配。我来到办公室,桌子上的所有屏幕已经准备就绪,屏幕上的眼睛密切地注视着我,预测我种种行为........“
眼下,愈发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实现商业化落地。凯文·凯利的畅想不再是“遥远的未来”。或许连这位“科技教父”也没有想到的,抛开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新的人工智能应用风口当属“AI+医疗”。
资本的热度说明了一切。据鲸准数据库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该数据库共收录了全球范围内349个人工智能医疗项目。其中,A轮项目126个,天使轮项目103个,B轮和C轮项目共50个,而E轮及以后的项目共2个。
随着融资进程不断加速,领跑者期冀敲开资本大门,争相成为“医疗AI第一股”。今年以来,零氪科技、推想医疗、鹰瞳科技等医疗AI企业纷纷递交招股书,预示着行业竞逐日益焦灼。9月22日晚间,鹰瞳科技率先传来喜讯,称已通过港交所聆讯,择日将正式启动招股并在主板挂牌上市。
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初创企业,为何能在劲敌环伺中拔得头筹?两年平均亏损近1.6亿元,为何鹰瞳科技始终增收不增利?从初创到赴港上市,鹰瞳被赋予的不仅是人们对医疗AI的美好畅想,也是掩盖在高预期下更为残酷的增长困境。
冲刺“AI医疗第一股”
“如果记忆可以复制,你想复制什么?”
多年前,在一次神经生物学课上,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陈宜张向在场的学生抛出这样一个“赛博朋克”式的问题。数年后,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想要通过机器算法将优秀医师脑袋里的经验复制出来,将其普惠到所有人身上。
创业源于一次并不愉快的就医体验。2015年,张大磊因家人就医遭误诊而躬身医疗AI。在此之前,他曾就职于PPTV、新浪等互联网公司,有着产品研发的相关经验。从产品设计到医疗AI,“跨界”成为张大磊身上最鲜明的烙印。
但事实上,正如对陈宜张教授所提问题的长期思索,创立鹰瞳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视为张大磊职业生涯的一次主动回归。成立已有6年的鹰瞳科技,致力于为患者提供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识别的早期检测、辅助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患者可通过鹰瞳科技的产品,完成相关视网膜影像的“采集-控制-分析-评估”,进一步辅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快速精准的诊断服务。
在鹰瞳科技赴港递交招股书前,以科亚方舟与推想医疗为代表的同类企业已掀起前期上市潮。从时间上而言,鹰瞳科技属于后发者。但此次率先通过港交所聆讯,意味着鹰瞳科技有望成为“AI医疗第一股”。
“后发先至”并不是偶然。在财经无忌看来,鹰瞳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赛道、研发以及产品三大方面:
一、赛道优势:需求导向切入细分领域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商业化路径主要可分为需求导向与替代导向两种模式。前者是“从0到1”,往往解决存在大量需求但尚未有解决方案的领域,如肺结节、眼底等影像检测;后者则是“从1到N”,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对已有传统解决方案进行替代。
鹰瞳科技正属于前者。一方面,其所属的AI医学影像行业市场前景可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该行业规模预计将由2020年的3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923亿元。另一方面,则是视网膜影像这一细分领域下存在的潜在需求。作为慢性病检测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案例近年来持续增多。确诊率低于10%的现实境遇下,是超五成的患者因信息割裂与医疗资源匮乏,无法定期进行眼部筛查。
巨大的需求缺口下,鹰瞳科技应运而生。从临床需求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协助医生满足初筛以及后期的随访需求,同时也能够解决设备不足及人才缺乏等问题。而对患者来说,传统读片模式下,往往具备长周期或误诊的可能,人工智能的高频与高精准更易满足现代医疗需求。
招股书披露的高营收从侧面佐证了利基市场的红利。在2019/2020/2021Q1,鹰瞳科技营收分别为3042万元、4767万元与2217万元,增速呈现上涨趋势。
文章来源:《现代诊断与治疗》 网址: http://www.xdzdyzlzz.cn/zonghexinwen/2021/1014/1664.html
现代诊断与治疗投稿 | 现代诊断与治疗编辑部| 现代诊断与治疗版面费 | 现代诊断与治疗论文发表 | 现代诊断与治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